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市州动态 > 正文

松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以“巴狄熊”口传经典为例

日期:2022-04-19 来源:  责任编辑:何瀚章 0 我要评论0收藏

图片1_副本.png

2021年9月18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松桃苗族自治县巴狄雄萨滚进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近年来,松桃以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抓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管理,指导、监督各保护单位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

近期,松桃文旅局率文化馆、非遗中心业务骨干在该县世昌街道世昌社区苗族“巴狄雄”口传经典文化传承培训基地进行文化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巴狄熊”口传经典文化起源与发展脉络、传承现状。

图片2_副本.png

一、基本情况

1、何谓“巴狄熊”?

“巴狄熊”是Bad deib xongb 的译音。它指用古苗语进行祭祀的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的神灵包括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祭辞是苗族古老的对偶句形式。祭祀的祖先神灵有远古人类始祖,就是最初繁衍人类的男女祖先,相当圣经中的亚当夏娃。有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负责分配食物的女性神灵和助手男性神灵。还有蚩尤老祖和苗族系列祖先神灵。“巴狄熊”的另一种含义,指主持祭祀的祭司——“巴兑”(苗语谐音)泛指各类苗族法师、祭司、仪司,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担当起苗区人民盛大法事、祭祀、民族节庆及日常的还愿、婚丧仪式的“领袖”人、主持人角色,是苗区里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神秘人”,他们能够为人祈求平安幸福,驱赶病魔鬼怪,他们也是苗族巫雄文化、盛大节日得以流传的主体。

“巴狄熊”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分为不同的祭辞与祭仪。苗族东部方言“巴狄熊”大约有18堂左右的巫事。祭辞分为巫茎和巫枝。巫茎相当与树干,巫枝好比树枝。在所有祭辞中,巫茎大同小异,一堂巫事与另一堂巫事的区别是巫枝。巫辞的长短取决于巫事规模,有的巫事有 2000 多行诗句,有的只有800 行左右的诗句。有的巫事咏唱只需要几个小时,有的需要一两天,大型巫事需要几天不等。

图片3_副本.png 

2、“巴狄熊”艺术重要价值与图腾崇拜

“巴狄熊”是苗族根的文化,是苗族的族群记忆,是苗族的精神家园,是苗族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学者将它称为苗族的圣经。“巴狄熊”蕴含着苗族历史、哲学、伦理、宗教、习俗、艺术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史学、哲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重要价值。它昭告世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巴狄熊”《椎牛》与《祀雷》的巫事中包含着苗族创世纪的内容。邃古之初,天地粘连,日月贴合,天空黑漆漆,大地暗幽幽。天地万物形成后,神开始用泥巴造人,女人称“太阳阿婆”,男人叫“大地阿公”。

苗族祭辞说,苗汉同祖同宗,都是神母犬父的子女。苗族先民认狗为父,源于对狗的图腾崇拜。以狗蒙羞是后人的观念。苗族支系中有一支lel (莱)姓,汉赐姓为田姓,从古至今不吃狗肉。麻阳苗族自治县迄今还有槃弧庙,就是祭神母犬父。东汉泰山太守应劲首次将犬父槃狐写进《风俗通义》。南朝史学家范晔将犬父槃狐写进《后汉书》。苗族东部方言聚居区到处流传神母犬父的故事。清朝人陆次云在《峒豁纤志》一书中写道:“苗人,槃顿之种落也。帝喾高辛以槃弧为歼溪蛮之功,封其地,妻以女,生六男六女,而为诸苗祖。”

图片4_副本.png 

二、发展现状

苗族“巴狄雄”口传经典内容涉及世界起源,探访祖先故地,古代战争,宗支繁衍,人与神之间、人与人的官司诉讼和处理,疾病救治,生产劳作,环境保护等等,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是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苗族口传经典。这些经典是苗族精神世界的全息载体,承载着原真的苗族社会思想、诗歌艺术、历史记载。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现下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致使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苗族“巴狄雄”口传经典甚至面临濒危。为了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改变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现象,县文旅局于2017年3月,投入资金启动《苗族“巴狄雄”口传经典》文化传承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该项目建设主要是:一是建设文化传习基地和培训场所近200平方米,用于传习和培养传承人。二是建设文化宣传墙 30余平方米,全面介绍项目内容和传承、传习、发展等事迹。

图片5_副本.png

三、工作建议

一是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保护与传承“非遗”能否成为全民共识及各级政府决策的依据,关键在于对“非遗”保护安国固本战略意义的认识是否到位。要重新认定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彰显贯穿其中的浩然正气、人格风范和启民益智的教化功能。重新体认和发扬传非遗文化的淑世精神和人文内涵。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报以高度热情,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方略和举措,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良性运行通道。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建立稳固的组织机构,优化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科学有序地部署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全方位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回农村活动,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保护。三是加强静态保护。主要体现在相关资料挖掘、整理,建立文字、图画、音像等数据库。完善传承和传习基地所需物品,为活态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四是强化活态传承。主要体现在加快传承培训基地的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并建立展示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探寻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学习、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五是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探索活化非遗市场之路。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挖掘、传承、研究经费。对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应采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事业中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六是加大“非遗”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传承、展示平台,加大“非遗”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行业的融合,以高科技手段推动“非遗”保护系统工程进入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有机统一。

作者:罗代军 曾凡正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