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中国旅游报看贵州 > 正文

【中国旅游报看贵州】贵州:“旅游+”多产业融合 促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1-09-23 来源:中国旅游报9.23专版  责任编辑:梁书霞 0 我要评论0收藏

今年中秋假日期间,贵州省各地推出系列文化旅游相关活动,文旅市场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体验精彩纷呈。安顺市格凸河景区“博饼节”让游客吃好喝好玩好,更有丰富的奖品拿;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稻田创意集市充满乡野温情,让梦想有处安放;六盘水市乌蒙大草原景区、娘娘山景区彝族篝火晚会带你体验少数民族的狂欢与恣意,野玉海国家旅游度假区彝族达体舞、拦门酒、彝族祈福活动让游客感受浓浓的贵州地道民族风情......数据显示,全省中秋假期三天实现旅游收入 55.07 亿元,文化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近年来,贵州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文旅融合和旅游产业化为路径,以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为目标,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创新,高品质开发和打造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拉动旅游消费、扩大内需的有力着力点,有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图片7.png

兴义万峰林

启航山地全域大省  深化品质旅游新发展

贵州是山地旅游资源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称赞贵州是“公园省”,指示贵州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

“十三五”以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和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战略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山地旅游为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

对此,业内人士评价:贵州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产业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核心优势——占国土面积92.5%的山地和丘陵、神奇瑰丽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印发了《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形成形成山地全域旅游优质发展的指导体系。

牂牁江国际翔伞赛.jpg    牂牁江国际翔伞

   率先在全国完成全省域旅游资源大普查。新发现优质资源5万多处,总数达8万多处,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新增的康体养生类、乡村旅游类、红色旅游类、山地体育类共计11070处,占资源总数的13.39%,为打造山地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连续16年召开全省旅发大会,全省9个市(州)和部分旅游资源富集的县市建立了旅发大会机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旅发大会推进格局。组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并落户贵阳,连续5年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发布《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国际山地旅游减贫宣言》等。通过全省两大重要大会,向世界传递推广贵州旅游精彩。

率先制定乡村旅游三个省级标准;着力打造一批重点景区,制定100个精品旅游景区创建方案,确定全省“1+5个100”工程385个建设名录,确定黄果树等10家国际旅游目的地创建单位推出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温泉”四季游的度假产品大力发展高山滑雪、温泉度假等冬季旅游项目,补齐冬季旅游短板,提供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

......

截止目前,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其中5A级8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37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图片1.png

兴义万峰湖

贵阳市形成了主打都市风情、避暑养生、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体系;安顺市形成了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体系;遵义市形成了红色文化、自然遗产、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毕节市形成了花海观光、洞穴探幽、文化探秘旅游产品体系;铜仁市形成了山水风光、温泉度假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黔东南州形成了苗侗风情、古镇风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黔南州形成了自然遗产、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体系;黔西南州形成了地质奇观、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品质升级,让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发展持续向好,每年都有多个大型户外运动大会在此举办,如国际自行车赛、国际徙步大会等多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体育旅游爱好者,深度体验贵州的山地旅游。

“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能体验山地极限、跳伞滑翔、山地骑行、攀岩、徒步等户外运动,是和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品质体验。”日前来自广东的游客李晓萌兴奋地说。

图片2.png

六盘水山地自行车赛

提质升级新业态  打造美丽经济增长极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贵州,不断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途径,秉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为旅游赋能分类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水利、交通、工业等产业的深入融合,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如果说,全域物理空间提升改善拓宽了贵州旅游游览空间,那么做好“旅游+”文章,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则为贵州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来源,增加了新的体验维度,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了品质化、差异化的旅游新供给。

近年来以文旅融合为核心,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做深历史文化、做强民族文化、做亮红色文化、做精阳明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活三线文化,文旅融合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非遗+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三线文化+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等开枝散叶,让文旅深度融合充满无限可能。新建成推出娘娘山景区科普宣教馆、梵净山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展览馆、朱砂古镇景区文旅影视城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此外,通过旅游+城市、旅游+农业、旅游+大健康、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大数据等,可谓收获颇丰:

图片3.png

六盘水哒哒仙谷

建成了花溪青岩古镇、六枝郎岱古镇等全国特色小镇,城旅融合深入推进;新建成安顺东方田园综合体、百里杜鹃彝山花谷等一批农旅融合景区,农旅互动助推乡村振兴;配合省大健康办做好大健康新一轮六项计划,联合省卫计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健康旅游发展,贵州大健康中国行普定孵化园、贵州百鸟河中医药旅游度假养生谷成功入选国家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扎实开展“多彩贵州 最美高速”创建工作,开展山地旅游+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调研工作。编制完成《贵州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建成荔波县城到大小七孔景区、赤水河谷等一批旅游公路,世界最长的梅花山索道及野玉海世界首座三层螺旋盘跨式单轨桥观光小火车投入使用;

加快推进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推出乌蒙大草原低空飞行、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七彩滑道、大洞竹海景区丛林穿越等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启动全省旅游资产清查工作,开展省交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调研工作;

发布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码游贵州,入驻商户超3.3万家;“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云游贵州”APP上线运行;实现4A级以上景区智慧化管理,真正实现以“智慧旅游”成就“满意出行”。

2016年至2019年,全省旅游业连续实现“井喷式”增长,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增长率4年保持在30%以上;2019年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59%,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旅游发展进入中国旅游第一方阵,旅游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为全省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4.png

铜仁梵净山

加强旅游产业化  续航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今的贵州,着眼新理念新要求,立足新,贵州提出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的新定位。

业内人士预测,疫情之后,游客会进一步追求有益身心的高品质旅游。贵州凭借纬度、高度、湿度、温度、负氧离子浓度、风度“六度”造就的优越气候条件,依托空气清爽、气候凉爽、人民豪爽“三爽”资本,必将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推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轮子”协同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年,旅游产业要实现“两大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大提升,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实现大提升,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年初印发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景区分类分区分批次开放。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文化旅游业全面复苏。在6月召开的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实施意见》,形成了“旅游产业化工作大纲”,提出了以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通过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业态升级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做深“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避暑、温泉、名酒、红色、非遗、医药康养、体育、桥梁、研学、森林等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推动贵州旅游大提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助推贵州旅游产业化,促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此,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念表示:“旅游产业化作为贵州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一化’,能为另外‘三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我们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实施好‘四大行动’,促进‘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提供新动能,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图片5.png

娘娘山湿地公园

实施“四大行动”,贵州具体致力于:

——融合创新旅游业态。坚持融合创新,充分运用好全省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不断优化和升级省内各类优质文旅资源和业态,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文章,持续打造新玩法、新路线、新产品,塑造贵州文旅特色品牌,持续引爆贵州旅游消费市场。

——提升市场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引进国内外优强旅游企业,培育扶持本土旅游市场主体。

——统筹深化旅游服务。坚决维护贵州旅游市场良好秩序,大力培育高素质旅游人才,促进旅游交通便利通达,强化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提高游客对贵州旅游的满意度。

——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益。系统梳理停工、停业和低效项目,按照市场化方向,坚持分类施策,确保到2023年全省基本完成闲置低效项目盘活工作。

面向未来,贵州蹄疾步稳,足音铿锵,进一步做强文旅产业大融合,推动贵州旅游大提质,实现发展大跨越!

4.jpg

多彩图文更多>>

酷游贵州

手机端

黔行小程序

旅游专题策划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