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绿色发展的脉络和气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之中,就包含着梵净山的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
在中国众多的佛教名山中,梵净山是唯一同时享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荣誉的圣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典范。梵净山盛行的生态文化思想,与梵净山区人民群众成功的环保实践是分不开的。这种践行于整个区域的环保行动,源于一种谦虚对待大自然、虚静内心以包容万物的境界。人的胸怀,像梵净山谷一样空旷。人的心灵,像蘑菇石一样安稳。
梵净山佛教文化,是一种以弥勒信仰为核心的多元融合的文化。
弥勒菩萨是个“人道主义者”。他是神,更是人,也食人间烟火、重人间真情。你看他,和蔼可亲、笑口常开,肚子大大,人见人爱。有的弥勒像上,还爬着很多小孩嬉戏。他重视人性人情,主张建立“人间净土”,弘扬“人间佛教”。可以说,弥勒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弥勒菩萨是个“乐观主义者”。佛教的“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认为“有漏皆苦”,主张“苦修苦行”才是“解脱之道”。但一味地“苦海无边”也不行,因此又主张要“慈悲为怀”。“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以“悲”来拔众生之苦,以“慈”来与众生之乐。弥勒信仰一改佛教侧重讲“苦”的规矩,偏喜以“大慈”予众生欢乐。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容可掬,让人感受和睦、和乐。其实,苦与不苦,还要看你怎么看,怎么想。面对人类的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灾难频仍,以及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很需要提振信心、摒弃慌乱,沉着应对、稳健前进。每临大事有静气,每临难事先打气。逆境中不怨气冲天,顺境中不盛气凌人。包容、大度,和善、和谐,便会生出不尽的幽默和快乐,就会有凡事“面对它、处理它、接受它、放下它”,然后再拿起和应对新的事情、面对新挑战的“勇猛精进”的境界。这是弥勒菩萨总能笑口常开的奥秘。可以说,弥勒文化是乐观向上的文化。
弥勒菩萨还是个“面向未来者”。每个宗教都有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圣经的第一章就是“创世纪”。弥勒则偏偏着眼未来、看重未来,而且对未来充满希望。据称他只是“菩萨”。佛教认为“菩萨”就是“觉悟了的生命”,人皆可成菩萨。菩萨尚未成佛,就总期盼未来能够成佛,龙华树下讲法。在老百姓看来,弥勒是“未来佛”,能带来未来的光明和希望,因此欢喜他,崇敬他。可以说,弥勒文化是放眼未来的文化。
一个弥勒信仰,却原来其中确有文化。这文化,其实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是要借神来想人之所想,言人之所言,是“心灵环保·世界和谐”的文化。
今天的贵州,既要守住青山绿水,又要创造金山银山。GDP已破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森林覆盖率突破50%,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均高于90%。贵州人民奋发努力、安居乐业,大家都喜从中来。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梦幻铜仁。我们展望未来,如梦如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这也是此时此地颇喜此“神”,并称之为“弥勒文化”的一个原因吧。
“心灵环保,世界和谐”。梵净山下,笑口常开。“弥勒文化”,也来助力。贵州发展,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