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畅游贵州 > 去哪儿 > 心灵老家 > 正文

镇远古城文化旅游区

日期:2015-01-12 来源:贵州第一旅游网  责任编辑: 0 我要评论0收藏

  “镇远特产”品牌保护和开发、城门楼阁景点带动、古巷道明清文化演绎等四个特色品牌的锻造,成就了镇远文化旅游大县。
  黔东南旅游从“走马观花”到“驻足品味”
  品牌升级 新景面世 内涵拓展 游法多样
  到西江苗寨看吊脚楼,赏民族歌舞,品苗家长桌宴;去镇远古城游青龙洞,领略氵舞阳河风光,吃铁溪农家饭。相同的线路,同样的玩法,是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大部分游客在黔东南的旅游方式。
  黔东南决策层一直想摆脱这种“快餐式”的旅游模式,让游客停下脚步“驻足品味”,成了近几年黔东南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走马观花”到“驻足品味”,对于黔东南旅游业来说,这个转变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得以验证。
  两大“金字招牌”再焕新光彩
  “表演场大了,歌舞更美了,寨子里可逛、可看的东西也更多了,值得留下来多走走。”“十一”黄金周,来自湖南的周女士一家第二次踏进4A级景区西江千户苗寨,相比第一次当天就返回凯里,这次周女士一家到第二天中午才回返。
  现在西江停留过夜的游客渐增,黄金周7天,西江苗寨的餐饮客房等全部爆满。
  39.34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4.18%和71.04%,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飙高的数字背后,是西江苗寨“提质扩容”转型升级的结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年初,雷山县已开始积极着手力将西江打造成乡村旅游综合体。
  西江景区表演场内,原来只能容纳500人的表演场经扩建后,现在能容纳3000多人。过去单纯的民族歌舞表演,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内涵,增加了刺绣、蜡染、织布、斗鸟、斗牛等民间活态工艺的展示。苗族文化博物馆不仅展品增加,种类也增多了。
  在离西江核心景区1.5公里外的营上村,集营上综合服务区、茶香寨休闲区、禅茶文化度假区、茶园养生度假区、苗乡新居示范区于一身的西江文化产业园区已着手开发建设。
  黔东南旅游的另一块“金字招牌”——镇远古城,今年“十一”成了最受宠的一个景区。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4.377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达20多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66%和42.74%。
  镇远县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镇远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以古城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互融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节会、文学文艺三大精品的打造,提升了镇远文化旅游的内涵。“镇远特产”品牌保护和开发、城门楼阁景点带动、古巷道明清文化演绎、氵舞阳河水上文化盛景还原,四个特色品牌的锻造,成就了镇远文化旅游大县。
  如今,白天游古城、看古巷道、购特产、体验明清茶道、油伞制作等,夜晚水陆两路观古城夜景、看演出、参与互动表演、体验古民居古客栈居住氛围等全方位、多梯度的旅游模式已在镇远形成,全县旅游业逐步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由过境型旅游向基地型旅游转变,由门票型旅游向消费型旅游转变。
  三大新景拓展旅游新版图
  在贵州省建设“5个100工程”过程中,黔东南州以建设20个旅游景区为抓手,今年“十一”国庆节旅游黄金时点,集中力量推出凯里苗侗风情园、黎平肇兴侗寨、丹寨石桥三大新旅游景区。
  位于凯里市风情大道旁的凯里苗侗风情园是一个集商业、居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综合体,园内共分为民族风情展示与民族特色餐饮区、银饰刺绣及其他手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区、特色旅游商品区、苗侗生活体验区、苗侗医药养生区、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区等13个功能区。已建成苗侗民族特色建筑310栋,已有248户企业和商家入驻景区。
  万人苗侗长桌宴、银饰刺绣旅游商品大促销、大型苗侗风情歌舞剧《银秀》T台表演、苗侗医药养生体验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一一亮相,4.6万人次游客畅游其中,带来5915万元旅游收入。
  以古法造纸闻名的丹寨石桥文化旅游景区,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建设景区,自2012年5月起进行建设,今年国庆作为一个新景区被推出。景区以古纸文化传承区为核心,集古纸文化、苗族风情、山水奇观、田园风光和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等多种旅游资源为一体。景区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黄金周7天时间,迎来1.6万人次游客,实现旅游收入1116.2万元。
  “没落”了一段时间的黎平肇兴景区,2013年投入2亿多元用于道路、供电及通信下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投入1922万元加大旅游品牌塑造及宣传营销,组建侗族文化表演队,组织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布展,培育旅游业态及引导规范管理,依托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做活民族工艺品加工、旅游服务业。共发展民居旅馆、酒吧、茶馆、旅游商品专卖店、民族工艺品店等70家。
  以全新面貌面世的肇兴景区,在黎平鼓楼文化节助推下,再次赢得游客青睐,黄金周期间总计接待游客2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多元。
  促“即兴游”变“个性游”
  从“金字招牌”景点的二度开发建设,到新景点的推出面世,黔东南州旅游正不断朝着由走马观花式的“即兴游”向追求品位的“个性游”转变的方向努力。
  为摆脱以往景区景点众多,但游客大多匆匆略过的尴尬旅游局面,黔东南州努力打造“点、线、面”品牌,全力塑造“国家公园省·美丽黔东南”的总体品牌形象,不断拓展旅游新版图,实现旅游市场供给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努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
  记者从黔东南州旅游局了解到,2013年全州启动编制旅游规划20个,按照“做精景点、做深线路、做大景域”的思路,以高标准的规划引领景区升级蓝图。
  围绕服务设施要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要求,黔东南州加强新老景区的建设。凯里苗侗风情园引入2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入驻,黎平肇兴侗寨提升街区、水体、寨道、村落等旅游环境,剑河温泉景区开展道路扩建、民族旅游商品一条街、景区大门、路灯安装及村庄整治,黄平旧州、开发区下司等古城恢复、三穗寨头村庄整治等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为突出民族文化魅力,黔东南州推出国内首个大型室内全景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90分钟的表演结合现代流行元素,以“银”为主题线,展现贵州黔东南神秘多彩的原生态苗族和侗族文化。以群众实际演示的方式,活态展示肇兴六洞地区的侗族文化及习俗。
  据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和风景名胜管理局局长范钟声介绍,目前黔东南州形成了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以镇远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及山水风光、以黎平肇兴为核心的侗族文化及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田园风光、户外运动休闲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在格局上升级,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格局。
  短评
  旅行,是心怀诚意的细心探索,绝不是“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
  伴随着旅游业的风生水起,“快餐式”旅游模式已渐渐被不少人厌弃,“慢旅游”应运而生,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快速发展就是佐证。
  留住游客的匆匆脚步,不仅能让游客细细品味当地的独特魅力,更能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含金量”。
  变“走马观花”为“深度体验”,靠的是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从拓展旅游产品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景点差异化战略等多方面深入实施。

上一篇:第一页
多彩图文更多>>

酷游贵州

手机端

黔行小程序

旅游专题策划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