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畅游贵州 > 去哪儿 > 赏花悦目 > 正文

贵州建设国家公园省的解读和思路

日期:2015-01-26 来源:贵州第一旅游网  责任编辑: 0 我要评论0收藏

  在加快推进贵州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鲜明地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跳出贵州,立足全国,放眼世界,重新审视和定位贵州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内涵。

  对贵州而言,贵州的旅游业,是生态、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和“国家旅游产业战略”的政策叠加地地和聚焦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贵州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贵州旅游的崛起就是要抢占国家价值制高点,聚焦国际视野和社会关注,就像海南一样,要营造国家和市场的高地。因此,站在对贵州资源禀赋的高度提炼基础上,“国家公园省”的战略定位应运而生。我们认为,国家公园省之于贵州省,就如国际旅游岛之于海南省。
  “公园省”贵州当之无愧,“国家公园省”的桂冠戴在贵州的头上恰如其分
  从概念上来认识“国家公园省”:首先,特指贵州处处是风景,是全国人民的大花园,是国家级的公园省,应该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公园省”的定位思想也体现贵州全域化旅游的理念和蓝图,全省就是一个大景区,就是一个国家大公园,一个大国家公园。
  公园省贵州当之无愧,‘国家公园省’的桂冠戴在贵州的头上恰如其分,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国际化和惟一性。贵州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山不同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多彩的文化艺术,无不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既有自然保护区之原始风貌,又有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誉之“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赞曰:“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曾经有几位来自欧洲的客人,看到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和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不知该如何形容,他们将贵州比喻为“东方的瑞士”、“世界的公园”。
  贵州处处是风景,“抬头张家界,低头九寨沟。”站在中国的视角下,贵州就是中国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站在世界的视角下,贵州是世界的东方大公园。
  “国家公园省”是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省、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
  贵州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三者交相辉映,堪称举世无双。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对“公园省”的描述为:“雄山、秀水、怪石、奇洞、峡谷、温泉、瀑布、漂流、湖泊、湿地、草原、森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弗朗加利称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数不胜数的誉美之词让“公园省”的内涵更加丰满。
  但是,从资源转化为产品,产品塑造品牌和竞争力的市场化路径来看,贵州打造“国家公园省”的战略定位有六大功能内涵: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省、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这六大内涵是对贵州生态、资源、文化、功能以及产品上高度提炼,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旗帜,是对贵州建设“国家公园省”的更准确和更丰富的解读阐释。
  “国家公园省”是贵州省旅游业超越和跨越的发展,是跳出贵州引领中国的超越式转型,是抢占国家制高点和国际聚焦点的跨越式提升。因此,贵州省实施“国家公园省”的路径就是要站在国家2号文件的新历史起点上,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眼光,挖掘前工业化时代的资源,打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建设国家公园省。
  路径一:四化融合模式
  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镇结合旅游做亮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模式。
  以旅游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一,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第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通过农旅融合,升级产业。
  以旅游做大工业品牌价值。做大以茅台集团等为主的工业品牌,拓宽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培育多元化产品类型。落实高端旅游设施装备、旅游用品等制造企业落户贵州,形成旅游品牌。
  以旅游引领服务业。培育康养、商务会展、体育运动、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提升第三产业相当于GDP比重,从软环境建设做强贵州。
  以旅游促进城镇化。建设一批旅游城镇,促进旅游功能区发展。
  这是以旅游业来统领和融合其他产业、其他城市建设的旅游引领理念,是贵州建设“国家公园省”的必然要求。
  路径二:3.0跨越模式
  贵州要“打一场没有对手的战役”,要“从红海走向蓝海、从后开发迈向后工业”,就是要跳出景区做境区,跨越观光做度假,直接跳跃到3.0时代的现代旅游吸引物。贵州旅游在对接多元化、复合型、体验型的市场需求下,变笼养为散养,变环境为产品、变生态为健康、变旅游为生活,打造第三生活空间,打造避暑度假养生的盛宴。
  路径三:圈层创新模式
  以国家公园省为标准审视全域发展,以国际生态保护条例为开发要求,以反城市化、国际化、特色化、差异化为特征,制定相应的标准,最终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国家公园旅游综合体)。
  1)1+1圈层= 1个核心保护区+1个配套的现代旅游功能区(例如:黄果树旅游综合体)
  2)1+N圈层= 1个核心区+多个旅游功能区(例如:梵净山旅游综合体)
  路径四:不丹模式
  不丹是世界古村落文化保护性开发的典范,它的开发模式是在古村落上进行保护、展示,多利用、少开发,保持古村落淳朴的原真性,以此塑造核心吸引力;在外围配套高端度假区、产业集聚区、服务集聚区、消费集聚区,是利润和效益中心。通过这种保护性开发地域文化,协调古村落风貌保护与功能区发展布局,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更要突出产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现代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多样利用,旅游功能置换,向外疏散商业性活动。
  因此,贵州的不丹模式即:以世界不丹开发模式(保护性开发),打造未来世界遗产。
  1)核心区是保护和展示——是吸引中心,聚集人气
  三原保护:原真性、原文化、原生态
  交通方式:畅达而不直达,如美国的trail体系(乡土路、徒步路、骑马、自行车、牛车……)
  运营模式:高收费、低流量;网络预订、智慧旅游、社区参与。
  2)配套区在外围——利润中心,创造效益
  三反开发原则:反城市化、反同构化、反庸俗化(建筑限高、材质乡土化)
  交通方式:直达
  运营方式:引入世界上最好的品牌服务供应商,全球招商和设立高层门槛。就是悦榕庄、安缦、洲际、雅高、希尔顿、香格里拉、喜达屋、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配套旅游地产建设,延长文化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构造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综合体。)
  为了加快贵州“国家公园省”的落实,更快更好推进贵州省旅游总体发展,贵州省旅游局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年)》,其中,“国家公园省”的战略定位是核心主线和指导思路。
  本次规划中,我们提出:通过全省动员、全民参与、全方位统筹、全产业融合,通过差异崛起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市场引领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国际品质战略,将贵州省建设成为原生态、多民俗、高文化、强反差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差异崛起战略
  重心在崛起,崛起指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
  关键在差异,差异指特色化,个性化,品质化发展。差异崛起,将前工业化资源转化成超工业化产品(旅游品、创意品、文化品)。
  跨越观光旅游时代,后发赶超,迈向休闲度假时代。直接迈向3.0度假时代。贵州的优势在于全域大景区的环境,打造成度假时代旅游新标杆。
  贵州省工业化进程较晚,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环境与资源,堪称中国的国家公园省。应承载中华生态文化传播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功能,以后工业化的视角,突破传统工业化发展路径,创新发展举措,形成快经济,快发展,慢旅游,慢生活体系。
  2、创新驱动战略
  全面创新,赶超引领。在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体系下,全面推动战略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
  观念创新,赶超引领。黔中为核,多极增长,拉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创新。积极推行“全省全域旅游化、各行各业旅游化”的旅游发展观。在全国率先抢占以“生态大环境度假生活”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新高地,同步生态、文化、旅游多方面的突破区、先导区发展,促进贵州现代服务业全面前进。
  业态创新,赶超引领。强化贵州在三化同步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支撑,推进集约经营和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新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如斗牛竞猜型博彩、低空飞行、峡谷奢华邮轮)形成新的优势领域。突出贵州在全国旅游创新发展方面的后发赶超标杆示范作用。
  3、市场引领战略
  将独特资源转化成特色产品。将贵州的自然文化优势资源,通过项目化、实物化转化成旅游产品;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进行文化的活化,形成特色产品。
  将特色产品转化成市场需求。贵州的特色产品可直接打造成3.0时代的旅游产品,这将直接对接国际、国内市场的前沿需求,有利于吸引主流旅游市场人群。
  将市场需求转化成市场引领。通过围绕国家公园省的项目体系建设,将贵州的产品与细分市场、游客需求对接起来,形成品牌效应,引领3.0时代的旅游市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旅游度假胜地。
  4、项目带动战略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动配套项目建设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全方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大项目提升大产品,以大产品形成大效益。紧紧围绕生态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与展示平台建设、石漠化治理、城市旅游化改造升级、特色风貌乡镇打造、大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等重点,实现贵州打造国际旅游市场最具心灵感染力精品项目工程的目标。
  以大项目推动大营销,以大营销强化大品牌。推出几大有国家级示范意义,对生态文化发展与区域发展作用重大,具有突破性创新举措的精品工程项目。如赤水河流域精品工程、铜仁梵天净土片区等。强力支撑“多彩贵州”形象,通过策划大型主题活动等手段,造势、造经济,造品牌。
  5、国际品质战略
  树立国际化战略思维。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谋划贵州旅游产业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挥贵州资源优势,尤其侗族大歌世遗资源,黄果树、马里河等生态资源与苗、侗、布依族等特色民俗资源,同时保护良好的大本底环境为后发优势,将贵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全国旅游创新示范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度假首选地。
  明确国际化战略重点。以“引进来”为主要战略重点,高位对接,高端切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在贵州与海外之间的国际化流通,加快国际旅游品牌服务商引入,积极接轨国际管理标准。面向国际市场(分时、分地区专项突破)树立贵州旅游形象,开拓国际客源市场。
  打造国际化独特卖点。深度挖掘山地民族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水西文化、红军长征文化等,结合气候、美食、养生、民俗等优势,开发对国际市场有吸引力的产品。
  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人们在为今天创造的成绩欣慰、自豪的同时,也为自然环境的破坏、文化遗产的消失感到悲哀、惶恐和痛心。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资源面临枯竭,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恐怖活动频发、种族和宗教冲突不断、道德沦丧、思想空虚,这些问题时刻拷问着人类未来的精神归宿。贵州不仅是一块旅游胜地,贵州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和贵州人的生活状态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都值得人们引起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正在消失,差异化正在被同一性取代。发展贵州旅游业,就是要用全球视野审视贵州的独特魅力。贵州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和旅游大繁荣,就是要站在当代生态文化思潮的前端守望贵州的精神家园和原始圣地,以“贵州国家公园省”来守望这份珍贵的“世界精神家园”。

多彩图文更多>>

酷游贵州

手机端

黔行小程序

旅游专题策划
阅读排行榜